做百度營銷,找競價托管效果好
做競價托管這行久了,發現個挺有意思的規律:那些每年靠推廣賺幾百萬的老板,沒幾個是精通算法或平臺規則的,但手里都攥著個寶貝——一套磨得發亮的標準化數據本子。
就說去年認識的張老板,做全屋定制的。前兩年他投推廣全憑感覺,今天聽人說抖音火就砸兩萬,明天覺得百度效果降了就停掉,年底算賬總稀里糊涂:錢花了不少,客戶沒多來幾個。后來跟著老同行學乖了,弄了個Excel表,每天雷打不動記數據:早上看前一天的線索量,中午核咨詢成本,晚上算成單率,周末拉復購率的曲線圖。
剛開始他也覺得麻煩,對著滿屏數字犯愁。直到有次想加開個信息流賬戶,運營公司說“先投五萬試試水”,他翻出表格一算:上個月現有賬戶的咨詢成本是82塊,成單率15%,投五萬最多能來600多條線索,按這個轉化率頂多成90單,還不夠覆蓋成本。當場就跟對方說:“先按現有標準跑,什么時候單日線索成本降到75以內,咱再談加預算?!睂Ψ揭宦牼椭肋@老板懂行,再不敢瞎報數。
其實這些數據說白了就是生意的“晴雨表”。你做餐飲的,得知道美團來的客戶復購率比抖音高多少;開美容院的,要清楚大眾點評的線索精準率是不是比小紅書穩。之前幫李姐做美甲店推廣,她總說“感覺小紅書投了沒用”,我讓她拉三個月數據:小紅書線索量雖多,但咨詢后到店率只有8%,而美團到店率是23%。這數據一亮,她立馬把小紅書預算砍了一半,挪去優化美團的門店套餐,第二個月利潤就漲了近三成。
最關鍵的是,這些數據能幫你攢底氣。去年建材行業普遍喊難,王哥卻敢往新平臺砸錢,因為他手里的數據明明白白:現有平臺的成單周期平均45天,新平臺雖線索少,但前兩個月來的12個客戶里,有8個在30天內簽單了,成單率比老平臺還高12%。他就照著這個數據調預算,年底反而比往年多賺了百十來萬。
好多老板總覺得推廣像摸黑走路,其實是沒給自己裝盞燈。當你能說出“我這行在百度投,平均7天能看出線索質量,3個月能算出穩定的投入產出比”,就不會被“這個平臺絕對適合你”的說法忽悠;當你清楚“我的復購率能到35%”,談判時就能挺直腰桿跟運營公司說“達不到這個數,服務費得打折”。
說白了,網絡推廣的盈利密碼,就藏在那些每天更新的數字里。不是要你變成數據專家,而是養成記數據、看數據的習慣。等你翻開本子就知道該加預算還是砍渠道,該拓平臺還是練內功,賺錢自然就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