競價托管公司現在不會糾結的這些問題,不影響實際效果
最近競價托管公司總聽到有人抱怨百度競價越來越難做:曝光量像漏了氣的氣球往下掉,點擊成本比油價漲得還快,可咨詢電話卻沒見多起來。不少人把這歸咎于平臺不行,其實多半是沒搞懂現在的游戲規則。
就像十年前買衣服靠批發市場掃貨,現在更愛直播間精準下單,百度競價的玩法也早就變了。早年流行的 CPC 模式,確實像開著灑水車澆地,追求的是廣種薄收 —— 只要把廣告撒出去讓更多人看見,總有幾個愿意停下來問問。那時候老板們最愛盯著后臺的曝光數字,覺得數字越高心里越踏實,哪怕一百個點擊里只有一兩個咨詢也能接受。
但這兩年主流的 OCPC 模式,更像中醫問診講究精準。平臺算法就像個經驗豐富的導購,會先幫你篩選一遍客戶:看這個用戶搜的詞夠不夠具體,瀏覽頁面的時長夠不夠長,甚至會參考他之前的搜索習慣,確認是真的有需求才會把廣告推給他。這就導致表面上看廣告的人少了,但留下來的都是 “帶誠意來的”。我見過不少做裝修的客戶,每天也就十幾個點擊,卻能接到三四個預約電話,就是因為每個點進來的人,都是平臺篩過的精準客戶。
這時候要是還糾結 “為什么看的人少了”,就有點本末倒置了。OCPC 模式下,三五個點擊出一個咨詢是常態,競價托管公司真正該操心的是:為什么我的十個點擊都換不來一個電話?
先看看關鍵詞是不是 “掛羊頭賣狗肉”。有個開汽修廠的老板,明明主打高端車維修,卻買了 “修車哪里便宜” 這種詞,結果點進來的都是想換個輪胎還得討價還價的客戶,自然留不住。還有做法律咨詢的,關鍵詞里混進 “免費法律咨詢”,招來的不是正經案子,全是想白嫖幾句建議的,模型怎么可能跑得正?
再檢查模型是不是 “跑偏了”。這就像給導航輸錯了目的地,開得越快離目標越遠。比如本來想接家裝咨詢,結果因為落地頁里放了太多工裝案例,模型就會誤以為你想做工程單,慢慢就把廣告推給了建筑公司,普通業主反而刷不到了。這時候與其抱怨電話少,不如花半天時間整理一下近一個月的轉化數據,把那些明顯不相關的關鍵詞刪掉,再給模型 “喂” 點優質的轉化數據,讓它重新認識你的客戶到底長什么樣。
說到底,OCPC 就像請了個智能管家,幫你把大部分無效客戶擋在門外,但前提是你得跟它說清楚 “我要找什么樣的人”。與其盯著曝光量焦慮,不如把精力放在打磨關鍵詞庫和校準模型上 —— 畢竟,能帶來真金白銀的,從來不是看熱鬧的人多,而是對的人剛好進來。